铜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发表日期:2015/9/7 16:33:06 作者:严雷 有1864位读者读过
铜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开发背景
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的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学生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时,他们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目的,也能十分有效地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应从学校特色角度考虑课程目标。如此形成的标志性的课程是学校特色之所在。因此,学校特色的形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结果。
(一)总目标:
提高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 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具体目标:
1、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对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发挥个人生活经历和自我调节的关键性作用;
4、教学相长,使参加实验的师生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年级目标
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学生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一般不同年级学生在智力方面是有差别的,即获得知识是有多有少的;一般不同年级学生在个人经历方面也是有差别的,即七年级新生有"中小学过渡现象";八年级有"八年级现象";九年级毕业生有"升学择业现象"。因此,我们在初中各年级构建如阶梯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力图在初中各年级依据不同年龄学生心理特征来实现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
三、课程内容
七年级心理教育课程内容及专题目录:
1、 第一课 观察新学校
2、 第二课 初中生如何适应新的生活
3、 第三课 注意力的培养
4、 第四课 神奇的身心关系
5、 第五课 做情绪的主人
6、 第六课 让生活充满阳光
7、 第七课 面对批评
8、 第八课 战胜自卑
9、 第九课 欣赏我自己
10、第十课 克服人格弱点
八年级心理教育课程内容及专题目录:
1、 第一课 人字就是相互支撑
2、 第二课 交友的艺术
3、 第三课 拥有好人缘
4、 第四课 学会听课
5、 第五课 学会诚实
6、 第六课 学会安全上网
7、 第七课 书山的“捷径”
8、 第八课 在学习中自我调控
9、 第九课 记忆策略
10、第十课 紧张了怎么办?
九年级心理教育课程内容及专题目录:
1、 第一课 考试怯场怎么办?
2、 第二课 考后的心态调整
3、 第三课 我的成长我的梦
4、 第四课 青春的困惑
5、 第五课 青春的烦恼
6、 第六课 青春零距离
7、 第七课 走近老师
8、 第八课 可怜天下父母心
9、 第九课 坚强的意志
10、第十课 我坚持 我成功
四、实施办法
1、任课教师:心理教师及各年级政治、生物等教师 。
2、课时安排: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各班除按照《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外间周安排一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含情绪的调节和亲情的教育)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学校“心理教育”校本课程的实验教师按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技术去操作。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八年级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九年级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5、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
6、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7、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五、评价
1、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以教师是否营造有益于学生心理的课堂气氛为主。
2、对学生体现多元评价:及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
3、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与相关课题评价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