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铜井初级中学“陶研中心组” 学习材料
发表日期:2014/12/10 0:00:00 作者:陈道胜 有1222位读者读过
时间:2014.12
主题: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一) 生活即教育的意义 一是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思想的本体论。二是陶行知对杜威“教育即生活”思想的改造,它主张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在人类的生活中,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体能技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它还积极地改造生活,使生活不断向前向上推进,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二)生活即教育的涵义
“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三)生活与教育的关系
1.生活决定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应发挥对教育的动力作用,要将整个社会作为儿童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设计儿童的教育,教育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教育应为了生活,儿童应为了生活而受教育。
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2.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生活需要教育,正如教育需要生活一样,教育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条件下为人设计和实现理想的、完全的生活,这应是教育本身的追求。
3.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 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应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及汲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一)“社会即学校”的意义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思想的场所论。“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社会即学校则不然,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二)社会即学校的涵义
何谓“社会即学校”,一方面是指教育范围的扩大,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狱、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就是我们教育的场所”。社会的每一角落,每块地方,每一个生产生活的单位,统统都兼有学校的职能,社会是一个大学校,把原来的“小众教育化为大众教育”。另一方面,指学校必须与社会沟通,与社会相联系,与社会打成一片。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与学校的关系
1.社会决定学校 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要动员社会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办学校,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大学校。
2.学校联系社会 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应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大教育体系,教育要面向社会大众。
3.学校改造社会 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把学生从鸟笼里解放出来,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需,能够帮助人民过更美好的生活,使学校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一)教学做合一的背景
陶行知自1917年秋由美国学成归国后,如约来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他目睹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的必要。他曾对当时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作过调查研究,认为有相当多的教师“只会教授,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他,记他,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字纸篓”。他在教务会上提了几次都没有通过。他一面等待时机,一面在报刊上发表论文,批判传统教育,提出教育改革。他指出:“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必须一面教,一面学,不能年年照样画葫芦。”1919年春天,陶行知再一次在教务会上提出要把教授法改革为教学法,又遭到保守势力的猛烈反对与抵制。陶行知因此拒不接受学校任命他为教育专修科主任的职务。就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陶行知抓住这个时机,把全部课程中的教授法统统改为教学法。这就是实现教学合一的起源。不久,全国各大、中学校也相继效法,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并沿用至今。
1925年,陶行知在天津南开大学演讲时仍以“教学合一”为题,该校校长张伯苓拟改为“学做合一”,陶行知豁然贯通,遂直称之为“教学做合一”。
(二)教学做合一的意义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学方法论,是为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肯定地说:“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思想与实际分离的弊端,是教学法上的一大改革。陶行知所创立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学记》所强调的“教学相长”,是陶行知对中国教育思想的贡献。
(三)教学做合一的涵义
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样不但是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了。我们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方面: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进步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中国教育的第二个普通的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之外便不是教育。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他们以为书本可以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他们以为要想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只要读读书就会了。他们忘记了书本也是“做”事的工具,与锄头、斧头是一类的东西。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晓得了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然后才晓得如何去训练那教他的先生。“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的“做”,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四)教学做合一的实践
1.以做为中心 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2.以生活为中心 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为中心,是以与生活脱离的无用知识为中心,不能真正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也可以说,中国的教科书是应试的书,专供书呆子读的书。陶行知对教学内容提出三条标准:第一,“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也就是说教科书要有引导学生动手的力量,使儿童的手从仅仅起握笔的作用中解脱出来,成为“万能的手”、“开天辟地的手”。第二,“看它有没有引导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一本好的教科书,要给儿童以启发、以思考、以创造的作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按照上述标准和总要求,陶行知提出了十分广泛,且又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体系。大致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有关健康的教学内容。第二类有关劳动生活的教学内容。。第三类有关科学生活的教学内容。第四类有关艺术生活的教学内容。第五类有关社会改造生活的教学内容。很显然,陶行知所要的教学内容,不是应试的内容,不是升学的内容,而是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内容。
3.书本是做事的工具 书本是做事的工具,与锄头、斧头是一类的东西。书是一种工具,是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死读书是错误的,但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下,书还是有地位的,他还提出“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
4.思想与实践之统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做’字有个新而特别的定义,这定义,就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精神实质是:依据社会生活需要来确立办学的目标,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做人,求真求善;学会生活,行知统一;学会创造,在劳力上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