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井中学“十二·五规划”(讨论稿)
发表日期:2011/12/2 1:08:14 作者:无 有1029位读者读过
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学“十二·五规划”
(讨论稿)
第一部分 实现教育现代化 创建品牌特色学校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国家、市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科学谋划学校建设和发展,着力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和品质,创建特色和品牌学校。
(二)工作方针
在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前瞻性、发展性、科学性、实效性”的工作方针。
——前瞻性。科学论证和规划学校建设和技术装备,保证若干年后不滞后。坚持教育现代化,借鉴当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本校实际,推进教育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和品牌。
——发展性。以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主题,坚持学校建设高标准规划,坚持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校传统特色和学科特色建设,实现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
——科学性。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确保校园建设、资源优化配置、文化建设、制度管理、办学思想和各种创建等具有科学性,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实效性。切合学校实际,可操作性强,通过规划的实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学校和师生健康快速的发展。
第二章 工作目标和工作主题
(三)工作目标
学校管理科学化,办学条件现代化,教育质量优质化,办学特色显著化
(五)工作主题
2011为教科研提升年 2012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年
2013为教育质量优化年 2014为教育特色显著年
2015为品牌创建年
第二部分 主要任务
第三章 德育
(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坚持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学科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养成性教育相结合,以传统道德教育为着眼点,开发《孝行天下》校本课程,从多个层面拓宽德育渠道、挖掘德育内容、扩大德育队伍、扩展德育形式、拓展德育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研究,探索体验式德育模式,加强“十佳孝敬长辈好少年”的评选、宣传和研究工作。有效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合格的心理咨询室。优化大课间活动,深入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强调特色发展,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注重学生培养学生科技素养,提升创新能力。结合综合课程开发与实施,强化社会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领导技能和心理品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七)改进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学校以全面发展人的高度,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研究和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方式,打造精品课堂,开展课外活动,鼓励服务社会。学校主动与社会融合,主动与家庭联动,整合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宣传素质教育理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社会和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观和人才观,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目的。
(八)创新开展德育的常规工作
学校集思广益,重新审视常规德育工作开展的得与失。从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和考核到班集体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常规管理制度、班会课和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以及活动开展等,看是否科学、有效,是否达到育人的理想目的。没有达到,就要反思总结,就要走出去、请进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新校落成为契机,培养学生爱校如家、以校为荣、文明守纪和爱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第四章 队伍建设
(九)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师表工程
坚持和完善每年一届校“师生标兵”评选制度,争取多出市区师德标兵;坚持教师师德师风宣誓制度;严格执行《江宁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建立监督、考核和奖惩相结合的师德激励机制,倡导爱岗敬业的社会责任、严谨笃学的治学态度、奋发进取的创业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道德情操,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日常行为,开展“敬业、乐业、爱校、爱生”等系列师德主题活动,培育优秀的师表群体,提高人民群众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满意度。争取学校或学校某个团体早日被评上区“师生先进群体”。
(十)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师能工程
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以能力培养为主,以新课改为重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合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组织教师参加新班级、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学校一方面加强现有骨干教师培养,发挥他们示范辐射作用,一方面积极创设其他教师的成长平台,让更多优秀教师成为区骨干或带头人,甚至去境外交流学习。教师的本科率要达到90%以上。
(十一)以激活队伍为根本,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
继续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合理分类、科学有效的绩效工资体系,积极稳步推进竞争上岗的用人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一线优秀教师倾斜;以岗位设置为契机,深刻领悟和执行区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以及校级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
第五章 教学
(一)精细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品味、就是品牌。密切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制定和落实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实行跟踪管理,及时指导,在过程中调整和完善。
特别是强化教学流程管理。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竞争归结到具体的管理操作行为,就是教学流程管理质量的竞争。“四精四必”就是教学常规精细管理的范例。
(二)增效常态课堂
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坚持教学效益最大化,就必须走课改之路,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效课堂;坚持教学模式科学化,就必须探索适合本校实情的教学模式,以模式提高质量;坚持教育技术实效化,就必须防止过分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放弃好的传统教学手段,应两者有机结合,带动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创建学科特色品牌
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龙头,优先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辐射和带动学校所有学科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科特色的创建。优先建设物理数字化实验室、生化数字化实验室、集文学社和电子阅览室为一体的开放式图书室、空中画室和现代化的室内室外运动场。
第六章 教育信息化
(一)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抓住学校建设契机,提前谋划数字校园建设工程。江宁城域网将对江宁各校全覆盖,完善“一点两翼”构架,到2015年,市主中心与我区分中心之间的网络宽带达到千兆,与区域学校的网络宽带达到百兆,实现“胖中心、瘦终端、高带宽”的区域网络构架,实现各中心内部之间高速互联。教育网络系统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城乡共享。以江宁教育信息网为平台,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教学效果更优化,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启动数字校园工程,为今后实现“班班通”打好基础。
(二)教育信息化为学生特色发展服务
建设数字校园可以和区将建设的科技、艺术、综合实践、社区活动、心理健康等专业网络互动平台有效对接,为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准备丰富的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创设交互式学习与探索性学习环境,推进基于现代技术和网络环境的教学改革,更新传统实验手段,创设与应用虚拟教学环境,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宽阔的平台。学校组织开发和实施网上课程,支持学生自主、合作建设专题网站、网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七章 教育教学研究
(一)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继续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课程改革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以教学质量提高为核心,深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符合自己特色的高效课堂。
有效利用本地资源,组建富有自己特色的社团组织,积极开发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校本课程,建立和完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确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借力提前研究摸索小班化教学。
(二)扩大教科研成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又是“教科研提升年”。围绕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行动研究。做好现有课题的研究和过程管理,积极申报“十二五”各级各类规划立项课题。教育教学研究必须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课题中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选题,从教师自身实践的矛盾冲突中选题。问题的提出源于教育教学,过程实践于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又受用于教育教学。通过研究力求三个“突破”:一、所有教师在掌握教科研基本能力和方法上要有突破;二、教师个案研究、论文、教育叙述和学情调查上要有突破;三、将教科研成果(包括我们自身研究的成果,也包括区内外研究的有价值的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上要有突破。要求五十周岁以下教师人人必须有个人课题。
第八章 创建
学校建设主体工程2011年底全部完工,2012年,完成附属工程、校园绿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创建绿色校园或园林式学校、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品牌特色学校和市以上优秀档案室、图书室、校史室、心理健康室、卫生室、A级食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