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教师代表发言(朱宝庆、祁永玲)
发表日期:2010/9/13 10:15:00 作者:无 有1092位读者读过
班主任工作中的“师爱”
朱宝庆
各位老师,下午好!
借今天发言的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师德方面有关教育教学中的“师爱”问题。
班主任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对班级的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师爱,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和核心。我对师爱的理解是,既要了解、关心和尊重学生,又要从严要求。
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求,爱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师爱则是一种特殊的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最为可贵的职业感情,在班主任工作中,师爱更体现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最直接的一种人际关系。班主任工作的整个过程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感情的学生,这种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和忠诚只有通过对自己学生的热爱才能体现出来。教师修养包含的众多方面中,对学生的态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二、平等对待“两极生” 教育教学中的焦点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两极生”。不管对待哪一种学生,班主任都应能做到一视同仁,站在较高的层次上看问题,特别是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以平等的态度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对“尖子生”取得的成绩、获得的荣誉就大加赞扬、宠爱有加,而对“后进生”的错误或过失就表现得冷若冰霜、严加批评,“恨铁不成钢”,认为这是拖了班级的后腿和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前者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和骄傲情绪,有的学生会被老师的赞扬冲晕头脑,变得沾沾自喜,这种放纵的行为对学生百弊而无一利;而后者则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创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这样的学生往往会因得不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而变得孤独,因看不到自己的希望而变得悲观失望、不思进取,容易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同行中的优秀者,往往都能较好地处理好有关“后进生”的问题,懂得其脆弱的心灵更盼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怀,并能适时开一些“治疗”心灵深处创伤的良方,同时,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更能给学生带去内心的感动,更能激励他重新站起来。
三、了解、关心和尊重学生 教师要想有效的教育学生,必须从了解学生开始。全面了解学生,不但要了解班干部,也要了解一般的学生;要了解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更要了解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不但要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等等。全面了解班级每一个学生,才能从班级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给予所需要的帮助。所以,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当始终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对待“后进生”,班主任更要尊重他,主动靠近他,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其脆弱的心灵,有进步时给予肯定,使他在悔愧的反思中振作起来。
四、严格要求 班主任关心爱护学生,就必须从思想上、学习上、行为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严中有爱,严就是爱。当然,对学生严格要求,并不是越严越好,班主任应该掌握一定的分寸,严而得当,并且还要严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一分严格掺入九分感情之蜜,这样的甘露才能滋润幼苗的健康成长。
总之,班主任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应不断总结,以自己实际的行为给学生树立一个对人热情、尊重和严格要求的榜样。用爱心去换取学生美好的人生。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教师节,分享一种心境,养成一种习惯
祁永玲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即使你是诚实的和坦率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坦率;如果你找到了平安和喜乐,他们可能会嫉妒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喜乐;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特蕾莎修女
记得一位教师这样说,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一、自觉阅读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我认为我自己就是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二、归纳总结的习惯
语文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让学习的每个专题,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三、观察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四、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五、反思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验习惯,课前预习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等等,总之,成长中的孩子们,引导他们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们在有习惯的氛围中学习,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我想更多的是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