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孩子成长,当好摆渡人
发表日期:2013/4/1 8:56:16 作者:侯义良 有1114位读者读过
关心孩子成长,当好摆渡人
金秋九月,带着几多新奇、几多梦想,孩子们走进了中学的校门,他们无不欣喜雀跃:自己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学生啦!做家长的心头也充满着喜悦与温馨:孩子终于成大人啦!
可踏进中学校门不久,面对新奇绚丽的中学生活,有的孩子困惑了:你们都知道我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不错吧,可是到了初中,学习的科目增多了,难度加大了,老师讲课的方法也变了。尽管我一直很努力,在学习上花了很多时间,但成绩还是没有以前好。是我骄傲了吗?是我不好好学习了吗?好像都不是啊?有的家长们烦恼了:孩子比以前忙碌了许多,成绩却反而下降了;孩子虽进入了中学,行为习惯却和小学生没什么区别;随着孩子的长大,独立意识增强,与自已的交流越来越少,自己越来越摸不清自己孩子的想法了;随着课程的加深,
自己显得力不从心,对孩子的直接帮助少了……面对种种困惑与烦恼,有的家长甚至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的孩子怎么啦?我该怎么办呢?
其实,上述情况正是你们的孩子在从小学到初中过渡过程中的一些不适应表现。根据多年来的调查发现,学生在进入中学后,有1/3左右的学生在学习上有明显的不适应,有1/4左右的学生,较之小学阶段成绩有明显的退步趋努,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环境的变化,孩子的思维定势受到冲击。你们的孩子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虽然能力、智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六年的学习是在同一种环境中度过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长期在同一种环境中观察和思考问题,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即对事物的认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而难以有新的突破。在小学时,孩子常常满足于按老师的话去做,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满足于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不够。孩子进入中学后,面对新的老师、同学,以及陌生的校园环境、全新的学习内容,他们的心情是好奇的,兴奋的,因为初中生活把他们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开学初,不少孩子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思维定势与中学学习的内容及要求脱节,若调整不及时,就会导致部分孩子进入中学后,学习波动或退步。
(二)学习科目增多,孩子负担加重。相对于中学阶段,孩子们小学时的学习科目是少的,学习任务较轻,学习内容的难度也较低,聪明的孩子靠临时突击,往往也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但到了初中阶段,一个初一年级的新生,入学时所领的教材、教辅材料就有20本之多,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加,学习节奏的加快,老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往往在一次测验后,就会使部分学生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孩子说:“哎呀!那么多科目,我该先复习哪门课呢?”“老师讲课的速度太快,我怎么听得懂呢?…‘考试的内容太多了,我来不及做呀……!”因此,孩子若不能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根据中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策略,仍沿用小学时的
学习策略,就往往会出现“手忙脚乱”的学习状况,使部分孩子产生“失败感”。面对不断增大的学业负担、学习压力,一旦失败带来学习兴趣的减退,孩子学习成绩的退步将是必然的。而这种情况的持续,带来的就是学习成绩的分化,这种分化初一下学朔出现,在初二分化最明显,也最大,而这次分化,在现实的教育条件来看,甚至可能对人的一生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三)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的变化,孩子存在不适应感。这是一个七年级女生的日记:新学期开始,我是一个中学生了。我感到很高兴,但又感到孤单。高兴的是我走进了中学这个新环境里读书、学习;孤单的是进入这个新环境,认识的人很少,老师的新学期要求那么多,我能做到吗……,这个孩子的心声,可能代表了不少孩子进入中学后的不适应。这种由于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心理上的不适应,也会影响学习的成效。家长们不难发现,自己的孩子刚进入中学时,每次会和家长交流许多关于新校园里老师、同学、学校管理等与小学的不同处,从行为准则的要求,到各个老师教学的风格。细心的家长从孩子的交谈中,会发现孩子心理上的一些不适应感:师生关系上,中学老师往往缺乏小学老师那种“保姆式”的呵护、亲切与耐心,难以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学校管理上,中学的学习时间更紧张,行为规范的要求会更高;教学上,老师的授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要求孩子主动学习、自我学习的东西增多,这样,部分孩子对模糊的内容不想问,不敢问,从而在客观上造成部分孩子学习成绩的退步。
面对种种困惑,做家长的,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对小学到初中这一学习生活转折期不能迅速适应,两个学段不能很好地衔接。那做家长的该怎么办呢?我们认为,所有的家长能给予孩子的帮助至少可以做到以下两点:
一、给孩子充足的信心
“首先应该有自信心,没有自信心,什么也干不成。”数学家陈景润的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自信心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古今中外,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个重要的成功秘诀,那就是自信。这些人尽管出身、经历、思想、性格、兴趣、处境等情况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充满了必胜的自信心。歌德也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这就说明,一个人有没有自信心,对这个人的学习、工作、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素质教育之一的赏识教育,最基本的就是“看得起”。家挺和老师“看得起”学生,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学生继而“瞧得起自己”。那么自信心是从何而来的呢?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学习中不断
培养起来的。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我们当家长的,要正视并帮助孩子克服自身的缺点和短处,因为它们会阻碍孩子的进步。但是,更要重视和珍惜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这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础。家长多给孩子以肯定鼓励,孩子才能
愉快地接纳自己,勇敢地面对现实,排除各种干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否则,情绪消极,悲观失望,我们又怎么能期望这样的孩子学业有成呢?
有这样一个女孩,她如愿进入县一中读初中,第一次考试她名列全班倒数第二名,一年后她晋升年级前一百名,二年以后她已经位居全班前十名、年级前三十名了。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她以全班第三名的成绩让所有人震惊:她可曾是全班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而这条路她
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呢?就是二个字:信心。她说:“我不相信我会永远垫底,我相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我不着急,终究有一天我会摆脱困境。”成绩原先超过她的同学牢牢记住了她的话,并眼见了她这几句话后面的所有行动。父母亲也从未怀疑过她的能力,“孩子,不要认为自己不行,除了自己,没有任何强大的敌人可以击败你。”信心如此重要,那么,做家长的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我们的建议是:
1、善于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找出孩子在学习、劳动、体育、文娱活动等方面有什么优点,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能把功课学好的。孩子在学习上有困难往往信心不足,甚至自卑,家长最好不要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谈论孩子学习如何不用功,成绩如何不好,不要在家庭中歧视这些孩子。孩子学习不好,本身思想就有负担,对家长的态度反应最敏感。他们希望得到尊重、鼓励,而不愿被冷落、被厌恶。
2、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耐心帮助,逐步提高。比如:孩子考试出现不及格,先要求他达到及格,考试及格了再要求他逐步取得优良成绩。一旦取得了优良成绩,还要进一步要求他再攀高峰,树立雄心壮志。做父母的在对孩子提要求时不能过高,如果要求过高,孩子经过努力还达不到要求,就会丧失自信心,这不利于知识能力的提高,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厌学、弃学等现象。很多的孩子本身的素质是不错的,但由于各种各样原因造成了学习成绩的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学习实力到底怎样,只要证实自己有实力,能学好,他(她)就会树立起自信心,迸发出学习热情来。
3、家长还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在日常生活的家事或自己的工作中,家长应率先表现出信心十足的样子。不要每次碰到一点小困难,就唉声叹气,表现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这样会对孩子的学习、做事的信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李鸣是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她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初中时还跳了一级。17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跨入大学门槛。在谈到自己女儿中学生活时,她母亲说:“在班级,李鸣年龄最小,但却从未掉队,她上进心强。我们就常对孩子说:你尽到了努力,就可以了,门门优秀当然好,但要注意学习有张有弛”。家长在正确引导中的慈爱、宽容让李鸣学得有劲,也学得自信。
可见,积极的人,总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对未来人生的积极训练。因此,一个学生是否愿意以自己的全部热情与心智,去从事学习活动,也是他(她)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孩子进入中学后,有了独立意识,希望家长、老师把自己当大人看,但他们毕竟稚气未脱,其身心发展远未达到能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程度,成长路上,他们需要家长的帮助、指引和关心,只是不希望家长过分唠叨、过分呵护或处处监督。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这种成长愿望,对孩子的成长操之过急,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是适得其反。在他们还未完全适应中学生活时,就把许多事交给他们自己处理的做法是不妥的;用小学的一套全程服务式的做法,那更是不当。有的家长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张口就说:“你太让父母失望了,你的同学能考高分,你为什么不能?下次考试你必须考到多少多少名……”像这样整天唠叨、给孩子施压,把自己的孩子和同事亲友家的孩子作比较,动不动就取消孩子学习以外的其他兴趣爱好,唯考试成绩是问的家长大有人在。殊不知,这些势必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压力,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不是“我要学”,而是家长“要我学”,没有了学习上的“自我满足感”,根本上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失去了“乐学“的主动,也就无从说学习成绩的好坏了。
李振霞是一位大学教授,也是一位成功的家长。她有四个孩子,个个出色,许多人听了她的报告后感到十分诧异:为什么我家就一个孩子,父母为他操碎了心,就是丝毫不见长进?李教授听了,笑着给他们讲了这样的一件事:她家楼下有一个孩子,与她大儿子金煜是同班同学,成绩也不相上下。但高考考完后,成绩尚未揭榜,这个孩子就知道自已一定考不上。那孩子叹气说:“太紧张,我爸跟我说,‘你一定要考上,否则一切生活自理。’我这些天心里很乱,一直在琢磨怎么个自理法呢?我上哪儿去住呢?”金煜说:“我爸就不是这样,他说,考不上就再复习一年,不要心存太大的压力j”成绩下来后,俩人分数果然悬殊很大,金煜金榜高中。李振霞教授如是说:平心而论,我们虽然望子成龙,有意识地教导他们,但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必须个个都得是博士生,都得飘洋过海,风华绝代。老大小时候是有名的淘气鬼,考中学、考大学时,我们夫妇也曾替他捏了把汗,一方面鼓励他,另一方面又非常正视问题,做好出现意外的打算。我们常常教导孩子“即使做清洁工的,也有做成全国劳模的,就看你是不是一个有心人。”
因此,家长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孩子定的目标不要太高,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中,一点一滴获取成绩,从而不断前进。有的家长坐在孩子身边对孩子实行监视,只要孩子的眼睛稍离开书本,就严加责骂。有一个孩子曾这么讲:“我妈坐在身边,我心里特别紧张,看书都看不到心里。到后来,我干瞪眼,不知道书上写的都是什么字,脑予里一片空白又不敢离开,成绩一天比一天糟糕。”如此,孩子容易起逆反心理,家长的威严也日渐减低。李振霞教授就从来不过分干涉孩子的自由,不做“唠叨妈妈”,所以,只要她找孩子谈话,孩子都明白:问题严重了,得严肃对待。事实上,许多优秀学生都是在一个宽容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初中,是孩子的少年时代。初中时期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时期,作为家长,我们应帮助孩子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学习内容,多做孩子“苦恼”的“倾听者”,在心理上、学习上关心孩子的成长,尽量做好“摆渡人”的工作。在这个重大的转折时期,让我们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快乐自信、乐于进取的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