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12-20-12

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计划总结>>正文

多给学生一些关爱

发表日期:2007/11/14 19:49:37 作者:无 有1801位读者读过

多一分爱心 · 多一分耐心

    如何行之有效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去,是近几年来人们探讨得比较多的课题之一。在实践中,对学生怀有爱心,是做好心理和行为转化工作的前提。爱心是教育工作的支撑点,没有爱心的教育,纵使做出再好看的样子,最终都会塌下来的。因为,缺少爱心,更多的就只有冷漠和隔阂,甚至是仇视和抛弃。

    工作中,我注重施行爱的教育,像对自己的子女般看待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课余时间,我习惯留意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言行举止,随时随地从关切的角度出发,对他们的言行举止及时给予支持或赞扬或纠正,让学生受到爱的关怀。当学生犯了错误,我不会怀有敌意,也不会带着仇视的眼光看待,更不会抛弃;而是从促使其明辨是非、明白事理、认识错误作为出发,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教育。我深知,关怀的力量是最伟大的,只有出于内心的热诚关怀,才会带给学生痛改前非的勇气和动力。


    转化刘伟同学,让我更加深刻体会爱心和关怀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学期初我就发现刘伟有上课搞小动作、无心上学、经常迟到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班集体的学风和形象,是班主任和科任都难以应对的一名后进生。从课余时间与他本人接触了解到,刘伟同学有较接近成人的一些意识和倾向,并受一些杂书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因而纪律观念差。在做他的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学生比较讲道理,也爱面子;针对他的实际情况,我从"教者父母心"的角度出发,从他的前途、目前的处境等方面给予提点,加以引导。终于他有了改过自新的决心和行动。但是,正因为教育具有持续性,刘伟的转化过程很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教育转化后进生工作要求我们要具有爱心、耐心和信心,既要抓"反复",又要反复抓。果如我的所料,刘伟在好转了两个星期之后,又开始出现迟到现象,这事让班主任捉个正着。这一次,刘伟受到了更严历批评,厌学情绪进一步扩大,他选择了逃避,一天早晨离家出走,通过其他同学的帮助,三天之后我找到了他,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后,我给予他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毕竟凡事都有一个过程,变好变坏也需要一个过程。终于,接受了我的劝说,鼓起勇气,返回学校。这之后,我多次找机会跟他谈心,抓住他的每一处闪光点,多次利用公开场合对他进行表扬,一次月考,他的化学考了全年级第四,我在班上大大的表扬了他,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这些极大地激发了他的上进心,最后在高三二模考试中他从班级第20名进步到第3名,迟到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相反做为寄宿生的他还主动要求晚上留下来上夜自修,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从内心和行动上接纳每一位学生,坚信人心都向着善。人总有犯错的时候,青少年更是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成熟起来的。做错事或者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应是我们急待教育的对象,接纳每一位学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工作态度,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从内心和行动上接纳犯了错的学生,给予他们最需要的爱心、关怀和教育,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朱剑是一位呈强好斗,无视校纪的学生。从本学期第六周开始,他就因为经常与别人争强好胜,在课间或课堂上言行过激被认为是调皮的学生,经常被班主任、德育主任训话。严厉的批评、公开的检讨并没有改变他的本性,他被认为是个难教的学生。后来,在第八周的一个晚上,在学校宿舍他与人斗气并打架,再次受到严厉处分。对这么一个问题多多的学生,学校安排我参与做朱剑同学的思相和心理教育工作。这个学生的本质并不坏,为什么会越变越不象样呢?和他谈了两次之后,发现他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有时候,他有了变好的苗头和行动,但周围的人依然用老眼光看待他,他身边更多的是冷漠和敌意,他只有用反叛的行为来抗争。我有针对性地和他谈了很多,他终于有想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和承诺。此后不久,在第八周,他又与人斗气,在宿舍打架,这一次,他成了屡教不改的人。当我在综合楼走廊遇见他的时候,他刚刚被训完话,正准备回家,他叫我打电话给他父亲,叫他父亲来接他回去。我知道,又一个学生到了需要挽救的边缘。我没有马上替他打电话,而是把他带到会议室,做他的思想工作。经我的教育和开导,他打消了退学的念头,顶着各方的压力,继续留在学校学习。之后,我又多次和他谈心,给他信心和鼓励;如今,他比从前好多了,一些积极的表现还多次受到表扬。
    触动学生的灵魂,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俗话说:"哀莫过于心死。"人的心智是人一生的主宰,不断地触动学生的灵魂和良知,为思想教育工作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为心理和行为转化工作排除了不少障碍。 触动学生的灵魂,我主要借助亲情教育。
    (一)我经常从《家庭》、《读者文摘》等杂志上挑选一些亲情流露的文章,一些令人悔过自新的故事印发给学生,让别心的内心表白去触动学生的灵魂和良知。
    (二)让父母辛勤劳作的双手,敲醒子女沉睡的心灵。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许多都是靠耕田种地为生的农民。每一次的思想课、心理教育课,我都重视抓住他们的父母是辛勤劳作的农民这一点,让学生多一点回想一下在家劳作的双亲,是沉重的父爱母爱压弯了腰,是不断的劳作磨裂了手;如果不好好读书又怎能对得起双亲?周益原本是个无心上学、言行过激,把老师的说教当作耳边风的学生,其父母是个地道的农民,双手因劳作而裂痕满布,像松树皮。在教育朱晓儒的过程中,我让他多拿自己的表现来对照一下父母的双手,多想一想:"难道自己懒惰对待学习的行为对得起父母辛勤劳作的双手吗?"经对比教育,在学习上再给他更多的帮助,周益同学天天地变乖了,作业、练习都能及时认真地完成,课堂上和课后再没有发现他有违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