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
发表日期:2009/11/10 9:46:19 作者:无 有975位读者读过
2008-2009第二学期部门工作总结与反思
陈道胜
“教师何以应该并能够成为研究者,这是由教师身处的工作环境决定的……其中尤以课堂教学环境为根本的基点,它不仅为教书育人创设了一个恒常的实践平台,而且以每日原始的鲜活的素材触发教师的思考,形成科研的问题和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道路”(摘自上海教育科研2008第三期《科研—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一文)。教育科研方兴未艾的发展形势,对教师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发展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研究这个永远的话题,为我们的科研发展提供了不竭之源,面临如此的教育发展势头,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科研之路,我们一直在教育实践中摸索前行着,在这样一个新的教学环境中,一方面要竭尽全力抓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又在强化学习,提高教师的反思和研究的能力。
几点感想与体会:
一.加强课题组建设,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让课题研究指向教学实际。
省、市、区、校四级课题的发展态势要求我们,要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和专业素质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智慧。求得学校发展,课题研究是个良好的平台,借助课题研究,指引教师把思维的触角指向课堂,借助课题的思考来提升自己的智慧生存能力,为此,我们积极宣传和组织教师开展个人课题研究,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指导。1、完善考核制度,把课题研究纳入到成果考核中去,把它和教学成果的评价捆绑在一起。2、强化学习和课题指导,个人课题的发展之路还有许多值得开垦的地方,需要广大教育者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完善、去丰富。解决课题研究务虚的困惑,唯一的办法是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学校教科研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课题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齐头并进,我们就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每学期举行两次学校内部的开课活动,还积极承当片、区级教学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参加观摩。3、配合学科的教学竞赛活动和各级论文评选活动,激发全体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提高学校的科研质量。各级课题的选题和研究的子目标切入点都很小,具体实在,富有针对性,让课题研究为教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做到研究有所得,研究有现实意义。
二.把课题研究工作渗入到备课活动中去,促进交流沟通,强化研究意识。
集体备课活动,能够让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我校把任课教师分为各个学科的备课组。备课组每两周开展 1次教研活动,由具有学科专长的教师担任备课组长,备课组长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指导者。开学初,要根据本学科教学现状和学校教研计划,制定出备课组的学习研讨专题和教学实践活动计划,针对备课任务和研讨专题开展活动,这是我校科研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把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纳入到平时活动中,“研”“教”结合,相互促进。
1.根据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申报新课题。工作主动。
2.组建青年学习理论小组,要求学校35周岁以下教师每个月上交理论学习总结一篇,提高年轻教师的理论素养。
3.教科室把科研方面的讲座材料,科研方面的指导性材料及时发给教师,指导教师听课、评课、转变教学理念。把科研的成果直接转化成教师教育教学的生产力。能够把科研工作、培训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任务融合在一起,效果明显。有机地把三个方面融合到一块,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也减轻了教师和部门工作的负担。
几点反思与不足:
一.工作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因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由于担心科研工作对教学时间的影响,以及教师们对科研工作固有的陈旧的认识,科研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大张旗鼓的开展。这始终是困扰科研工作新局面的瓶颈。
二.由于个人的思想保守,个别工作如课题布置与考核工作还没有落实到位,有布置没落实,有安排没完成,本学期,随着各级课题结题时间的来临,将完善这方面的工作。
三.克服被动消极的思想,主动配合的力度还需要加强。初三工作能关注,及时协调,即使了解教学和班主任的情况,主要是服务和协调方面的工作。
四.教学工作还不够细致到位,对后进生的转化还存在许多困惑,除了客观条件以外还有主观原因,教学方面的质量意识始终不能动摇。
五.人事和继续教育工作方面能够规范,精益求精,以后的工作中还要坚持原则和科学性,为广大教师作好服务工作。
总之,科研始终与学校的教学工作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让科研渗透到实际中去,方能显现科研工作的无限魅力;不能让科研唱“独角戏”,只有三者之间形成合力,教科研才能显示出勃勃生机。教科室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将教师教育科研和教学其他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整和。使三项工作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工不分家,减负增效,大胆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打造自己的科研特色。
2009年6月